当前位置:首页 > 机构 > 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 > 农业社会化服务
畅通人技物要素链条 探索定制化植保托管服务新模式
一、以纳米技术为核心,提升服务效率
公司的高级作物医生根据不同病虫害防治特点,研究制定出科学的防治方案,通过纳米农药复配技术将不同农药品种预混形成纳米农药预混剂。预混剂仅需兑水稀释即可使用,不仅安全环保、便捷高效,还能解决传统农药制剂不同剂型在田间地头“桶混”容易产生的药液分层、沉淀、析出等问题,避免药液浪费,有效控制农药超量使用。同时,使用纳米农药预混剂可将植保无人机作业效率提高约20%,既省时省工,又减少农药使用量,大幅提高农药施用效率,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。2023年,纳米农药预混技术被农业农村部列为植保类农业主推技术之一。
二、以数字平台为支撑,提升管理水平
公司自主研发的农田时空档案数据平台,将植保托管服务的全部信息和服务流程进行标准化、数字化、智能化处理。数据平台既是农田精准智能管理系统,也是农业数据收集系统,通过对植保托管服务过程的各类数据进行实时采集,包括农户档案、农田位置、查田数据、防治方案、植保作业、防效反馈、粮食产量等,并借助图像遥感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体系,实现对作物病虫害的监测与预警。公司的高级作物医生可以通过平台进行远程指导,进一步提升病虫害防治能力,尤其是对突发情况的研判处置,有效降低分散作业的管理成本,减少服务纠纷。农田时空数据平台应用产生了三方面实效:一是即时连接、动态管控,提升了服务的针对性和及时性;二是全程留痕、数据可靠,实现了客观真实的可追溯;三是业务协同、共享联动,数字赋能生产管理决策,进一步提升了粮食生产、销售、服务等全链条各环节的规范化水平。
三、以属地团队为基础,提升服务质量
公司本着“业务推进到哪里,专业服务团队就建在哪里”的原则,以县为单位组建作物医生属地服务团队。团队成员实行本地化招聘,接受专业化培训,直接扎根乡村,为农户提供田间技术服务。属地团队实行扁平化管理,配备1名县级业务老师、1名技术老师,5—8名基层作物医生。公司对基层作物医生实行职级化管理,共设12个职级,每一等级均有明确的评定标准、评定程序及工作权限,作物医生按权限开展植保服务。属地团队贴近农业生产,既专业又接地气,既能有效积累并及时反馈信息数据,又能方便与农户沟通交流,通过植保服务建立起农户的信任和黏性,为推广定制化植保托管服务奠定了扎实基础。
公司依托纳米农药预混技术、农田时空数字平台、属地化作物医生服务团队,创新打造定制化植保托管服务,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、保护生态环境、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一是服务面积增长明显。2021年,公司在江苏和安徽两省4个县(市、区)建立小麦、水稻病虫害定制化植保托管服务示范点,服务面积30万亩次。2022年,稳步增加服务示范点数量,扩展到11个县(市、区),服务小麦、水稻面积超过120万亩次。江苏睢宁县是公司大面积推广定制化植保服务的重点县域,2023年服务稻麦面积达到110万亩次,服务效果得到了广泛认可。
二是服务农户作用显著。2022年,江苏徐州市某农户在接受定制化植保托管服务后,稻飞虱由1万头/百穴下降到200头/百穴,实现水稻亩产900公斤,增幅达23%。安徽明光市某农户在水稻种植前期由于雨水较多形成渍害,造成根系发育不良,抵抗力弱,全田性叶尖发黄,叶瘟、纹枯病偏重发生,通过公司及时提供专业化植保服务,有效控制了病虫害,最终实现亩产718公斤,超出农户预计产量550公斤的30%以上。
三是促进农业绿色发展。纳米农药预混剂对比传统农药使用减量20%以上,对比农户自行随意使用减量超过60%。自公司开展定制化植保托管服务以来,服务田块防治效果显著,实现了病害防治效果85%以上,虫害防治效果90%以上,总体损失率控制在3%以下,稻谷合格率达到100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