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English
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机构 > 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 > 农业社会化服务

以标准化服务提升粮食生产水平

日期:2023-12-06 作者: 来源: 【字号: 打印本页

  安徽喜洋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,是一家专业从事农业标准化种植、农业技术研发及社会化服务的科技企业。近年来,公司围绕育插秧等水稻生产关键薄弱环节,以推进服务标准化建设为重要抓手,打造种植示范区,组建产业联合体,构建优质稻米全产业链生态圈,有效提升了水稻生产效益和产品质量,有力促进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加快发展。

  一、聚焦关键薄弱环节,推进服务标准化建设

  育插秧是当前水稻生产的关键薄弱环节,由于周期短、环节多、管理难,在传统生产方式下,往往育秧出苗不齐、秧苗病害多、根系孱弱,插秧作业漏秧伤秧率高、缓苗时间长、成活率低,导致服务双方产生纠纷,已成为社会化服务的重点和难点。为破解这一难题,公司以服务标准化为着力点,与安徽省质量与标准化研究院合作,发挥公司服务生产一线的实战优势和省标院制定标准的专业优势,建立健全水稻绿色生产与服务标准。2018年,公司主导制定了省级地方标准《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服务规范》(DB 34/T 31652018),从水稻工厂化育秧基础条件、育秧流程、秧田管理、质量标准、服务标准、监督与反馈等方面进行规范,为区域内水稻育插秧服务标准化提供了重要参考,有效避免了服务纠纷。该标准重点做了三个明确:一是明确标准化设施配套要求,包括育秧工厂规模、育秧机械配置、流水线操作间及晒场面积等,确保具备标准化育秧能力;二是明确标准化秧苗质量,包括秧盘规格、用种量、叶龄、苗高、密度、根系状态等,确保出厂秧苗标准统一、长势优良;三是明确协商确认流程,在服务组织与服务对象确认秧苗质量、试插效果后,机手开始大田作业,确保服务效果。在此基础上,公司持续推进水稻生产多环节服务标准建设,目前已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 5 项,主导制定《稻麦连作全程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规程》等省市地方标准 7 项,逐步打造水稻生产服务标准化体系。

  二、建设种植示范区,展示标准化服务优势

  照“做给大家看,带着大家干”的思路,公司在庐江、肥东等地流转地,围绕全程机械化、生产标准化、技术集成化、全程可追溯的要求,集成应用新品种、新技术、新装备,建设国家级绿色水稻生产标准化示范区。在示范区实施挂牌管理,标注秧苗品种、订单主体、秧苗数量、执行标准等信息,定期组织种植户参观考察,让农户亲眼看到水稻标准化生产带来的效果,提升农户对标准化服务的认知度和接受度。相比于传统种植方式,通过标准化育插秧服务,秧苗矮壮、根系发达、叶色浓绿、均匀整齐,机插秧漏插率≤5%、伤秧率≤4%,秧苗栽插均匀、深浅一致,同时配合浸种、施送嫁肥、打送嫁药等技术集成应用,可使缓苗时间相比农户自插秧缩短2-4天,成苗率达到95%以上,有效减少了苗期病害,得到了广大种植户的一致认可。

  三、强化资源要素支撑,促进服务标准推广应用

  为加快推进标准化育插秧服务,公司着力从三个方面下功夫:一是完善配套设施装备。公司建设合肥市工厂化育秧中心和7个高标准分布式育秧工厂,首先在育秧中心进行早期育出苗,再配送至育秧工厂指导种植户育成苗,大大提升了秧苗产出率。同时,公司配备育苗大棚、暗化室、周转车等设备,购置12台高速插秧机和50多万只育秧硬盘,培养机插秧熟练机手50多名,具备了为合肥市20-30万亩优质水稻提供生产服务的能力是积极开展指导培训。公司组织20 多名专兼职农业科技专家,成立喜洋洋农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,每年集中开展培训3-5场、覆盖农户1000人次,为农户解决标准化生产技术难题。组织专家深入田间地头,开展现场技术指导,一对一制定《农事指南》,着力打通农业科技应用“最后一公里”,有力促进服务标准推广落地。三是加大宣传推广力度。公司与县融媒体中心合作,广泛开展宣传报道,深度解读标准化服务方式及实施效果;与村集体对接举办业务推介活动,发挥村集体“居间”优势,大力开拓服务市场,推广服务标准。2021年以来,公司已累计开展标准化育插秧服务2.6万多亩,全环节服务面积达18万亩次。

  四、组建产业联合体,共享标准化服务红利

  通过提供标准化服务,统一了稻米规格,打造了绿色优质稻米,吸引了更多的上下游主体开展联合合作,共享标准化服务红利。公司牵头成立了“绿色稻麦种植与服务产业化联合体”,成员覆盖农资、种植、服务、加工、销售等全链条各主体。联合体立足区域特色,发挥各自优势,协同推进水稻产业发展。在联合体内,产前的农资企业获得了稳定的销售市场,产中的经营主体获得了高品质的生产服务和溢价收益,产后的加工销售企业获得了优质稳定的原料来源,各类主体以标准化服务为纽带形成了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。据测算,通过标准化育插秧服务,配合智能测土配肥、数字植保等技术,水稻产量增加50-60/亩,订单收购价高出市场价0.04/斤,亩均节本增效达到200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