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机构 > 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 > 现代农业经营体系
浙江多措并举加快家庭农场发展
一、稳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。引导家庭农场坚持以家庭经营为基础,通过流转农户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进行规模化、集约化生产。全省家庭农场经营土地面积647.8万亩,场均经营土地面积64亩,是普通农户户均承包耕地面积的26倍。2022年,经营收入50万元以上的家庭农场达到15947个,占全省家庭农场总数的15.8%,规模经营优势明显。安吉县鲁家村创建家庭农场示范区,18个家庭农场流转村里8000多亩低丘缓坡地,联合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“一二三产业融合”的乡村旅游,实现村、场、户三方共赢。
二、建立健全联农带农机制。充分发挥家庭农场在技术、信息、管理、地缘等方面的优势,通过种苗供应、订单收购、吸纳就业、村场对接、培训指导等多种形式,与小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关系,把现代农业生产标准、技术、要素等导入小农户,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。江山市佳源家庭农场积极为周边2000多户农户提供育秧、机收、烘干、初加工等社会化服务,服务面积达4万多亩。嘉兴市南湖区余新镇志明家庭农场推出“仓储共享、农机共享、技术共享”等服务措施,将3500平方米农场仓储、保鲜冷库及植保飞机、收割机等农机设备以低于市场价格出租给农户,有效解决周边农户“仓储难”“农机缺”等问题。全省家庭农场常年雇工达9.2万人,并提供数以百万计的季节性用工和短期雇工岗位,每年为农民增加工资性收入超过60亿元,有效带动小农户就业增收。
三、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。坚持走绿色、生态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道路,以推进农业领域碳达峰行动、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等为引领,积极发展生态高效农业,涌现了一大批低碳生态家庭农场,成为绿色农业的先行者。家庭农场通过改善土壤条件,推行休耕、轮作、综合种养等模式,加强农产品生产过程管理和质量把控,加大有机肥、生物农药、物防技防、降解膜等运用,有效提升农产品品质。全省拥有注册商标的家庭农场7400多个,通过农产品质量认证的家庭农场12000多个,纳入省级农产品质量监管平台的家庭农场15529个。安吉县358个家庭农场实现“生产有记录、流向可追踪、信息可查询、质量可追溯”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,占全县家庭农场总数的31%。
四、加强青年家庭农场主培养。积极实施乡村人才振兴战略,出台《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实施意见》《关于实施十万农创客培育工程(2021—2025年)的意见》等政策文件,激励大学生、年轻人返乡入乡,家庭农场日益成为“农二代”、大学生、年轻人到农村创业就业的主战场。据统计,全省45周岁以下的家庭农场主达2.5万人,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6500人;以家庭农场为载体创业就业的大学生超过1万人。青年家庭农场主在积极发展产业的同时,还主动担当作为,通过各种方式为三农发展建言献策。桐乡市濮院惠婷家庭农场主刘惠婷当选省党代表、市人大代表,被评为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;吴兴孙氏家庭农场主孙建龙获评全国“三农”人物,当选省人大代表、市政协委员。
五、强化典型示范引领带动。持续开展示范家庭农场创建,完善创建标准,总结推广家庭农场在产业布局、结构调整、技术管理创新、质量品牌建设等方面的好经验、好做法,提升示范典型的辐射面和影响力。截至目前,全省县级及以上示范家庭农场7000余个,5个家庭农场入选全国典型案例。2020年以来,启动三批30个县(市、区)家庭农场整县提升创建工作,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,县域家庭农场发展取得显著成效。长兴县投入资金3881万元,从政策体系、名录管理、用地保障、示范创建、数字转型等方面重点提升,形成了“家庭农场之间相互串联、点与点汇成农园新景示范带、面上集聚形成产业片区发展优势”的良好格局。
(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政策与改革处 供稿)